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人物?觀點

謝曉明: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攻堅半導體與信息技術前沿

發布時間:2025-03-13 【字體: 】【打印】 【關閉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的一隅,存放著一枚特殊的獎章,那是我的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自良先生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征求家屬同意后,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微系統所)將這枚珍貴的獎章暫時放置在紀念館中。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60年8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前身,以下簡稱上海冶金所)承擔了核工業中重要的“卡脖子”技術——甲種分離膜的研制任務。上海冶金所專門成立代號“真空閥門”的第十研究室,由吳自良先生擔任室主任和技術總負責人。這支隊伍與來自全國的其他科研力量協同攻關,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設備簡陋、資源匱乏、技術封鎖等各種困難。1963年底,團隊制成了符合設計要求的甲種分離膜,其性能甚至超過了當時蘇聯的同類產品,使我國在核工業技術的關鍵節點上占據了國際科技制高點,為我國的核工業和國防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國家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這是吳自良先生曾經說過的話,也是一直融在上海微系統所血液中的理念。作為技術學科綜合性研究所,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產品開發與應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是上海微系統所長期堅持的辦所方針。從1928年建所之初推進冶金、陶瓷、玻璃等工業的技術創新和進步,到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形成微電子學、功能材料和器件、金屬腐蝕與防護三大研究領域,在近百年的歷史中,上海微系統所始終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多次主動調整科研布局,取得一系列面向應用的重要成果,發揮對科學研究、高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骨干引領作用。2001年,上海冶金所更名為上海微系統所,再一次將研究重點轉向微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

上海微系統所的杏佛樓,20世紀30年代初建成,是我國最早的科研實驗大樓之一。上海微系統所供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按照中國科學院的整體部署,上海微系統所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的使命定位,以“聚焦布局、重塑隊伍、提升效能”為總體思路,以“強基礎、抓攻關、聚人才、促改革”為工作重點,推動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持續強化使命導向的建制化基礎研究,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300毫米硅片、高性能超導單光子探測器件、超導集成電路、特種寬帶無線傳感網系統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的創新成果,提高了我國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

當前,上海微系統所正在承擔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涵蓋先進半導體材料、超導計算、高性能傳感器、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領域。這些任務呈現典型的“大兵團”作戰特點,不僅關乎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也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產業升級。

為了更好地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上海微系統所采取系列舉措,多維度激發創新活力:瞄準“國家事”,改變以往被動接受重大任務的模式,主動謀劃、對接、支撐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從國家信息技術領域的急迫需求和戰略需求出發凝練科學技術問題,制定研究所長期規劃和階段性任務;堅持“人才強所”戰略,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德才兼備、勇于創新的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打造一支敢于擔當、能打硬仗的科技鐵軍;深化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改革,減少行政層級,賦予科研團隊更大的自主權和創新空間,構建高效協同的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學科和院所壁壘,建立以重大項目為牽引的科研團隊,加強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界和高校的合作,形成資源互補、優勢互促的良好態勢,為關鍵領域和重點項目提供充分保障,最大限度發揮資源效益。

面向未來,上海微系統所將繼續堅持“四個面向”,繼承并弘揚吳自良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將“兩彈一星”大會戰期間的系統思維與頂層設計智慧,轉化為契合新時代的科技范式和協作模式,為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我們也將結合國家和時代發展需求,注重市場機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前沿科學研究的突破轉變為推動國家社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作者:謝曉明,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