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科技合作 >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結碩果: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甘薯育種項目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發布時間:2020-04-20 【字體: 】【打印】 【關閉

甘薯是糧能兼用的重要薯類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糧食儲備和改善人們膳食營養的首選食物。長期以來,我國甘薯傳統育種由于受限于甘薯的六倍體基因組、自交不親和后代農藝性狀嚴重分離等生物學特征,甘薯育種與其它大宗作物相比進展緩慢。為了推進甘薯分子育種的步伐,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鵬研究員帶領團隊人員,聯合泰安市農業科學院,自2005年起共同開展甘薯遺傳改良的聯合攻關。近日,該聯合團隊申報的項目“甘薯育種技術創新與泰中系列新品種選育”榮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張鵬研究員為該獎的第一完成人,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為第二完成單位。

該項目針對我國北方地區甘薯開花結實率低、自交不親和、專用品種缺乏、生產過程良種良法不配套等問題,以優質專用品種選育為目標,集成了“育種方法創新-品種培育-產量品質調控-標準化栽培-推廣應用”的甘薯育種、繁育、推廣和應用技術體系。創新甘薯開花結實技術,結實率提高10%以上;培育出食用型品種“泰中6號”、淀粉型品種“泰中9號”和紫心型品種“泰中11”等3個專用型甘薯新品種,均通過了山東省審定,其中“泰中6號”通過了國家鑒定(審定)。這些新品種累積推廣應用682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8.8億元。該團隊聯合德國馬普相關研究所的科研團隊,2017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泰中6號”六倍體基因組圖譜和朔源的重大突破,并于2019年首次報道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良甘薯淀粉品質。

該成果集成我國甘薯綜合育種技術,體現中科院與地方農科院合作優勢,聯合建立甘薯分子育種和新品種推廣基地,實現技術和種質創新,形成具有品種審定證書、專利及研究論文的核心知識產權,成果快速應用推廣,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服務三農。張鵬研究組的王紅霞副研究員、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楊俊副研究員等骨干及研究生參與了相關內容的實施,并得到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科技部863、國家自然基金委等資金的支持。



附件下載: